首頁

相關報導

校友心聲

我們的話

常見問題

English


我們的話

 

廖韻文

前協恩中學老師

近聞協恩中學申請直資辦學,過程中有協恩小學部一些家長對此事另有意見,作為一位已離任的前協恩中學社群的一份子,我內心牽起一種對眼前景況的悲戚和對曾服侍的協恩一種欽敬之情。

教育事業,有所謂「十年樹木、百年樹人」,從來是要看長遠的。隨著九七回歸,特區政府對教育資源的投放,日益趨向均分化,施政重點止於見步行步、小做小錯。

一些具有內在凝聚力及優秀的中、小學無不相繼求變,從受補助的框架掙脫開來,蛻變成直資模式;說穿了,就是不甘心因為受制於有限資源,窒礙年輕人與國際接軌向上飛騰的發展空間。可是,直資模式,隨著十多年驗證下來,幾乎成為另一個門第化的產品——有經濟能力人士子女方可入讀的學校。這與直資辦學模式的創立本意,大相逕庭。


體現知識份子俠風

到了今天,貧富懸殊差距日深,草根階層向上流動機會路途日狹,作為一個目擊香港於八十年代經濟發展火速起飛,鄰里關係和睦共濟的前教育工作者,我能不無感慨?今日香港社會究竟需要怎樣一種胸襟、使命的教育工作者,開導我們的家長身教重於言教,啟迪我們的少年人常懷仁厚謙卑心腸。

感謝協恩中學的校董會,你們是至今唯一一家敢於高聲呼喊:誰說協恩中學直資辦學以後,可以不照顧清貧? 誰說我們敢於背棄社會公義,忘記校訓中「信主愛群」的至理?

協恩中學直資辦學理念中,堅持將學費總收入的百分之三十,撥作獎助學金,支援清貧,正正體現知識份子的俠義之風,及協恩中學一貫以來強調「分享」、「關愛」的校風。

任何轉變,總有風雨,謹以摯誠,默默呼籲協恩社群任何一位持份者 : 協力同心、支援弱勢、基督恩光、耀我社群。